近年因為科技普及,自存倉網上資訊人人垂手可得,新聞變得愈來愈平價,甚至一部手機在手,人人都可以做記者,拍條片寫兩段字放上網,隨時可以得到過萬個like,報紙雜誌,卻因而愈來愈少人買。幾乎全世界的報業,都面臨�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。早前在美國,《紐約時報》便以7千萬美元出售旗下的《波士頓環球報》;華盛頓最大、最老的報紙《華盛頓郵報》,1971年曾經指出美國政府在越戰問題上說謊,72年該報記者更因揭發水門事件而令美國總統尼克遜下台,如此有影響力的報紙,去年的虧損竟高達5,370萬美元;香港的免費報《爽報》,近月也結業了。報刊市場正一步步的萎縮,奧巴馬說過「Old newspaper era is over」,似乎一份充滿油墨味的報紙,正慢慢失去它的功能和意義,但偏偏香港民間就有一班人,不怕蝕錢不怕辛苦,也要自資出版社區報,就是為了一張紙拿在手上,那種實在的質感。《太平山報》山城上的油墨味太平山區是香港小數還未被遊客入侵的地段之一,沒有莎莎、沒有金舖、沒有藥房,有的只是人情味小店。但有人為了拼政績,提出要在磅巷興建行人扶手電梯,引入大量人流,令一心要守護這片靜土的居民齊心對抗,成立磅巷關注組,後來更出版《太平山報》,希望全港市民都可以認識這個最古老的華人社區。源自磅巷在太平山區穿梭小街窄巷,細看特色老舖及型格新店,會以為自己去了歐洲山城小鎮。這個位於上環荷李活道、太平山街、普仁街一帶的社區,是香港最早期的華人聚居地,以前出名多棺材舖、印刷廠以及鬼故,近年卻因為藝廊與潮流商店的遷入,形成了獨特的新舊交替風景,唯一不變,是這�的氣氛依然悠閒。可是數年前這�的區議員,提出要在狹窄的磅巷用2億興建行人扶手電梯,並指會有一萬人次使用量,嚇得區內有心人立即成立磅巷關注組,「我們不希望有人破壞這�的寧靜,而且興建報告中很多數字都好可疑。」這區筆者其實來過很多次,每條街都只得十來個路人,有時更只得小貓三四隻。一萬人?令人不禁失笑。後來磅巷關注組決定擴大他們的版圖,因為明白要讓大家守護磅巷,先要令大家愛上太平山區,於是自資的《太平山報》便應運而生。發現生活小趣《太平山報》的目標很明確,不作商舖介紹,純為發掘太平山生活趣味,第一期叫「運動運動」,語帶雙關介紹該區運動點,第二期講樹,「甚至講公廁都得,這�曾是鼠疫重災區,所以政府建立了很多公廁改善衛生。」關注組成員有十多人,有設計師、大學教授、文物保育人士等等,個個對這�的歷史如數家珍,而《太平山報》的團隊則有7個人左右,「網上版雖然平,但我們好想出份有質感的實體報紙。」各人還會親自派報,因為他們喜歡與街坊傾偈,社區聯絡就是這樣建立起來。連不上網的老人家,也知道有磅巷關注組,甚至有外國人寄電郵提供意見,因為《太平山報》是中英對照的。「我們不會忽略任何一個社群。」如果有更多人手及時間,他們希望可以在辦報以外再舉辦些tour,讓區外讀者可以親身感受太平山區的美好,這片鬧市中的靜土,正在山城上等�大家。報外活動•拉近群眾 《太平山報》會不定期舉辦活動,幫助大家了解太平山區,例如之前就發起過在磅巷野餐,而近來便有Letterboxing(尋謎信箱)。「Letterboxing這個遊戲由外國引入,集尋寶與做手工於一身。」首先5位街坊會製作好印章,然後把製成品放入小盒仔再藏在太平山區各處,遊戲玩家要跟�街坊的提示(有時只是一句,有時是篇詩),去尋找印章收集蓋印,「希望他們可以親身從另一角度認識及發掘磅巷,不是只有我講這麼悶。」帶隊介紹的是磅巷關注組成員阿傑,而另一成員陳花則會教大家動手做自己的印章,整個遊戲有得尋寶又有手工做,老少咸宜,包材料工具及導賞費用才$100,好過去唱K,想參加的朋友可留意《太平山報》,又或者到他們的facebook page查詢。《街市報》重圓舊夢SEE Network思網絡是本地少數從事地區及城市規劃研究的文化機構,英文名SEE,指社會(Society)、環境(Environment)及經濟(Economy),提醒大家發展經濟之餘,社會及環境才是人類之本。今年他們推出的《街市報》,製作有趣精美,更在全港的阿信屋派發,應該是免費小報中派發點最多最成功的代表,而思網絡的起點,其實源於04年一本免費雜誌《SEE》,9年後再以自家名義出版免費刊物,就像重圓舊夢。市場上的少數思網絡的負責人鄭敏華(Patsy)多年前是報紙記者,跑過副刊及港聞,後來發現大學的Urban Planning課程很有趣,於是在半工讀的情況下完成學位。04年她和朋友申請政府可持續發展基金,更辭去正職,出版了坊間少有,探討保育議題的季刊《SEE》。勇字當頭,不過亦因為太勇,令《SEE》頭幾年發展甚艱難,「原來靠賣書沒可能收支平衡,賣書數好難達到4位數,但又一定要印1萬先可以call廣告,結果剩了很多書。」於是政府20萬的資助,出了4期免費的《SEE》,以為沒錢再做下去之時,卻有人因為看了《SEE》而找她們出版刊物,結果他們慢慢變成SEE Network,而《SEE》在11期後就再沒出版,「我們沒說停刊,不過現在知道如果要同坊間雜誌睇齊,公司的規模也要與人家看齊,一切其實有數得計,最大都是資源問題。」鎖定街市這些年Patsy繼續為地區及城市規劃研究發聲,但她也學會了市場的遊戲規則,《SEE》不是失敗,是一次經驗也是一粒種子,為公司帶來其他工作。「雖然思網絡頭4、5年都是不穩定期,有時會隔個月先有糧出。」幸好近3年總算全體6個員工都有穩定收入,於是她們又心思思,想出版一份免費雜誌,最終決定以街市做主題,因為今年街市新聞特別多,加上食環署的街市政策令人憤慨,「我們希望這個topic更多人談論,免費報比收費雜誌更多人睇,那自然會傳得更廣。」探討社區發展從來都是認真的題目,以前Patsy會用嚴肅風格去處理,但今次《街市報》一切都來得輕鬆,封面也是漫畫,因為她覺得愈認真的題目就要用愈輕鬆的方法去表達,「千萬不要嚇怕目標讀者,我們已經很久沒純粹用自己的名義去出一份刊物,這是一份情意結,就像還自己一個心願。」這個心成本控制之術 Patsy有多年製作刊物經驗,除了內容質素,成本控制也是一個重要環節,主要來自印刷及派發。《街市報》出了5期,每期發行量2萬,印刷費大概幾千元一期,她希望將每期成本壓到1萬元以下,所以中途見另一間印刷廠平300元便立即轉用,但後來發現這間廠的紙比貴那一間短了5mm,「所以迷你倉一定有原因。」而運輸成本更是重要,本來他們已經跟大約100位店主傾好,可以在他們店內擺放《街市報》,但後來因為運輸費太貴而要忍痛捨棄。 「幸好這時找到阿信屋老闆林偉駿先生,我send了個message告訴他我們是甚麼一回事,他很快就叫我寄試版給他看,結果一個weekend就答應了讓我們在全港阿信屋派發。」林先生更好人到用759車隊幫他們做運輸,於是《街市報》就在運輸成本沒增多下多了約120個派發點。至於《街市報》的廣告,都是由思網絡的同事自己找,亦有人看了第一期後主動落廣告,「不過大部分的廣告都是來自朋友的朋友。」Patsy對《街市報》的預算大約是3萬元,結果最終埋單約蝕幾千,算是有交代。《紙筲箕》傳道人的消閒活動「很多人閒時的興趣是打golf、玩音響、玩車等等,我每個月的興趣就是搞社區雜誌。」傳道人Issac自去年起,與朋友一起創立筲箕灣區報《紙筲箕》,絕對認真毫不柴娃娃,旨在留住新店舊舖及地區變遷。看過《紙筲箕》,你會發現這�還有船廠、水上人、二手書店等等,不是只得一條食街東大街。未雨綢繆的抗爭《紙筲箕》的成員,平均年齡在所有香港的地區報中應該最細,Miu Miu、阿田、浩文都是十幾歲的學生,而主理人Issac也是剛好三十出頭。這個歲數,很多人也只懂得在facebook post飲飲食食相,聊聊八卦新聞,呻呻返工返學有多辛苦,難得幾位願意抽時間辦報,起初只有Miu Miu及Issac的時候,《紙筲箕》更可以一星期一期,超級勤力!「我們都覺得太盡,所以現在變成隔星期出版。」只因實在太喜歡筲箕灣,要趕在時代巨輪壓碎她的原本面貌之前,捉緊歲月的尾巴,更希望未雨綢繆,萬一將來筲箕灣有甚麼要抗爭,《紙筲箕》也可以號召儲落的fans,為本區發聲。「例如據講東大街會起酒店,到時會否出現大塞車?又或者整碗魚蛋粉做地標?」三代紮根這�的Issac,可能會比筲箕灣區議員,民建聯的勞鍱珍來得更真心。辦報電子化每份地區報,都會面對資源問題,《紙筲箕》現在營運資金全數由Issac負責,身為傳道人的他笑說幸好自己一直都有加人工,「我還要負責好多營運上的問題,幸好現在有《紙筲箕》fans阿田加入,但如果有fans寄支票來支持就最好啦,哈哈哈。」他們談話說笑,像識了很久的朋友,你很難相信,其實Miu Miu、阿田及浩文,都是第一次見面,原來他們的辦報方式非常電子化,平日主要靠whatsapp溝通。Issac找的印刷廠也一樣,他放個檔案上FTP,隔幾天製成品就會送到他家中,「我連間廠都不知在哪。」早前有出版商請他們寫本關於筲箕灣的書,一樣只是email聯絡,既然如此,倒不如開個blog或者facebook page,又可節省成本。「起初試過寫blog,但始終做一份報紙給人的感覺更認真,而且這區很多不會上網的公公婆婆。」說罷,即有一位老人家拿了他們正在派發的《紙筲箕》,低頭細看。派報攻略   打機有攻略,連派報紙都一樣有!每逢《紙筲箕》出版的星期五,早上8時,筲箕灣地鐵站A2出口就會見到Issac同朋友在派《紙筲箕》,「大約派一小時左右,有時都會去其他地方。」選A2出口原來有原因,其實筲箕灣地鐵站有其他更大、人流更多的出口,不過派報就有如守龍門,出口大自然要行來行去,出口細反而企定定就可以捕捉到所有出入人士,派得更輕鬆。而且定時定刻出現在同一地方都有好處,「派了幾次之後,feel到有些人是專誠來拿《紙筲箕》。」讓大家養成在某特地出口拿報的習慣,自然就可以慢慢壯大閱讀群。另外,天氣都好影響當日派報成績,例如落雨天自然派得差,「落雨我會立即走,絕對不會風雨不改,因為《紙筲箕》一濕就爛。」《紙筲箕》就快出版一周年,他們都好想擴大派報範圍,例如去天悅、愛蝶灣,甚至如果有姐姐幫手派就perfect!「不過所有東西都是一闊三大。」看來要等Issac加人工了。區報地圖其實香港除了以上3份社區報之外,還有幾份不同地方的區報,希望將來區報可以在18區遍地開花,讓大家更加關心自己的家。《新界東北區報》因為政府要發展新界東北而出版的地區報,主要探討發展計劃帶來的影響,每月15號出版,於粉嶺、上水火車站、區內各商店及公共設施派發,facebook page:https://.facebook.com/nentnewsletter。《大圍報》《大圍報》每月一期,目的在於關心大圍社區發展及規劃,並希望提升大圍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,他們歡迎居民投稿及報料。在大圍站A出口及不少店舖都有派發,facebook page為https://.facebook.com/taiwaipao,每天也有一些大圍新鮮事update。《大坑東之聲》可能是香港最早的區報,創刊於1973年。大坑東位於深水�區東面,鄰近九龍塘,《大坑東之聲》是當時區內的居民喉舌,後來於1987年停刊,於2010年再度復刊。舊的《大坑東之聲》,也可在他們的website:sspcatv.blogspot.hk/重溫。《活化報》雖然位於上海街的藝術單位「活化廳」不獲續約,但他們創辦的油麻地街坊社區報《活化報》,將繼續不定期出版。集社區新聞與藝術於一身的《活化報》,與「活化廳」本為油麻地最美的風景之一,扎根四年卻不獲藝發局續約,希望「活化廳」可以早日復活。「活化廳」facebook page:https://.facebook.com/wooferten。《八鄉錦田地區報》由土地正義聯盟的朱凱迪主理,早前因為人手不足而停了兩期,今年9月重新上路,並計劃於本月改版,派發地點包括錦上路西鐵站。有興趣人士請到朱凱迪的facebook page瀏覽:https://.facebook.com/dickpatheung。集團地區報之簡史香港有不少民間的地區報,但由報業集團辦的,目前就只有星島集團的《星島地區報》,廿多年前星島曾有地區星報,而之前香港經濟日報亦發行過地區報《Take me Home》,不過自11年起已整合為《晴報》。《星島地區報》自06年創刊,逢星期五出版,以區議會選區劃分為5份:香港島、九龍東、九龍西、新界東及新界西,內容會因應社區而有所出入。「我們有新聞、教育、副刊及財經版,與一份完整報紙其實大同小異。」《星島地區報》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,「我們落廣告比較有彈性,例如你可以只落香港島,又或者可以5份落齊。」目前《星島地區報》在各大屋苑及會所等地點免費派發,讀者人數大約20萬。mini storage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niddy 的頭像
    miniddy

    miniddy的部落格

    minid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